百校焕新展览 南山-ing:存量校园的精准焕新

日期:2024-04-07 19:45:47 |   作者: 奇亿娱乐登录地址

  在第一季落成、第二季启动之际,总策划人周红玫委托《卷宗Wallpaper*》策展,以“南山ing-百校焕新”展览全面展示深圳百校焕新的项目成果,旨在向社会各界呈现存量校园精准焕新的南山经验和反思。在百校焕新项目中,通过对传统建筑生产关系的创新性梳理和程序革新,建筑师的话语权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展览的主体从建筑层面展示了这近100所校园或幼儿园的改造成果,探讨一种建筑元素或片段的微改造如何体现建筑学的价值。但实际上,展览并未止步于此,它更是一次对百校焕新项目的完整梳理,以图彻底挖掘它的价值:校园建筑不仅涉及校园与城市的关系,也触及到空间生产链条的组织与模式探索,以及建造过程中的流程可持续、技术可持续、物质可持续、价值可持续等多维度的议题,为决策者、学界和公众带来针对校园、设计、教育的信息和思考。

  展览以五个英文词根构成了五大主题单元名称。策展人邓圆也考虑,此次校园建筑精准改造焕新的行动中,其最珍贵的成果除了可见的建筑物质成果之外,更在于不为公众所见的模式创新和程序革新。如何以研究引领设计方法,如何在合法合规框架下开展公共管理方法创新和设计组织方法创新,正是这些前序的大量工作促成了旧校园空间同质化向新校园多元空间育人的重大迭代,为全国的存量空间新生都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增长路径。因此,展览需要在建筑展览的基础之上,尽量体现完整的决策流程和工作路径。

  “Pre-”代表一个时期的前序阶段,如果将“百校焕新”项目作为一个新旧校园建筑时代交替的里程碑,那么它前序时期中的改革火种作为文献研究基础,也值得被公众认知。第一单元“Pre-蛇口作为原点”通过展示项目所在地南山区蛇口的优秀校园建筑物质遗产和先行示范案例,起到了引言的作用。“-ize”代表“使之实现……状态“,第二单元”ize-新旧要素革新“总结了项目中所应用的精准创新工具包,梳理了“百校焕新”特别的矩阵建筑师组织模式、工作流程和创新模式,向公众呈现了研判、决策和设计过程;“-ing“以一个进行时的时态,在第三单元“-ing-我们应该怎样的校园”中完整展示了建筑师的所有实践成果,是项目成果中最为直观的部分。“Re-”代表“reuse再利用“和“review反思”,项目在进行当中持续地推进技术材料的可持续应用,亦不断地对改造设计策略进行回顾优化,“re-技术与伦理”板块,主要展示了可持续理念在校园建筑中的技术革新和应用。最后,“Post-”代表一个时间或事件节点的后序阶段,“post-程序革新”板块通过项目完结后对项目组关键人物的访谈纪录,展示百校焕新模式的经验、挑战、遗憾和愿景。

  展览全面展示了“百校焕新”项目成果,旨在向社会各界呈现存量校园精准焕新的南山经验和反思。

  板块展示南山区蛇口的优秀物质遗产和先行示范案例的原真证据,通过历史实证和文脉,呈现“百校焕新”以研究引领设计的理念

  1979年7月,蛇口之滨的一声巨响炸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蛇口工业区正式创办。深圳蛇口也依旧引领着改革之先。无论是被誉为蛇口“黄埔军校”的南山区蛇口培训中心(南山社区学院),伴随特区发展而生的育才中学、华侨城小学,还是承百年凤岗书院广府、客家办学历史遗脉至今的南头中学、西丽小学等,这些学府机构承载了深圳蛇口改革开放与教育改革的历史,是深圳蛇口教育史与建筑史的历史交汇点,也是蛇口与南山城市功能发育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见证。它们凝结了一代中国改革开放建设者们在校园建筑领域的当代文化遗产。

  Pre-单元以历史图文和测绘图为主要呈现方式,通过历史实证与文脉摸索,展示了育才中学、南头中学、学府中学、华侨城小学、西丽小学、蓓蕾幼儿园、九祥岭幼儿园、深大附小等8所学府的优质物质遗产和先行示范的原真证据,呈现了“百校焕新”行动研究引领设计的理念。

  城市发展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更新,在今天面临的问题都不再是单一要素,在存量更新背景下的校园焕新,深圳蛇口“百校焕新”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当下中国教育空间发展病症的缩影。当程式化、传统呆板的校园空间无法适应青少年的天性和美育,何以破解由诸多因素叠加导致的深圳新校园建设困境?藉由“百校焕新”行动的样本,观者将窥见由城市行政管理者、建筑师、学校和代建单位,共同探索出的符合当下的校园焕新实践。

  -ize单元以信息可视化为主要的呈现方式,通过图表和插画展示了百校焕新中的流程、人力配置、生产方式等构成性要素革新的典型瞬间。通过对存量校园的问题挖掘,提出对建造和使用上的困难、传统修缮模式的局限的解决办法,并探索出一条精准创新模式的工作路径。

  在城市行政、土地资本、公共需求之间,谁来决定我们的下一代在怎样的校园里接受教育?当校园的密度增加,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传统的教育空间已不能够满足当代教学发展时,“百校焕新”通过多元手段实现“空间育人”。在本单元的65个案例展示了“百校焕新”行动的宗旨、模式和重要节点,总结了“百校焕新”的公共设计管理新方法和“百校焕新”建筑师设计集群在建造、联合组织上的经验。

  “百校焕新”最大的特点——兼具“校园”与“改造”这两类项目的难点,暑期短暂的施工周期、建筑规范的严格要求、原有建筑的现实空间和结构情况、校园周边的社区、交通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处理。“百校焕新”的建筑师们针对既有学校各种集体聚居单元的空间形式样本,辅以精准解难的专业技艺,整理和释放公共空间,为设计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这也恰恰证明了达成共识的设计是一种价值方向,也是实现理想的力量。

  在土地紧缺的条件下,如何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塑造空间,并联结建立一种符合人们理想心理模式的新型的校园建筑?Re-单元着重展现百校焕新里的技术革新及设计伦理的思考,呈现制作和建造中低能耗、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材料应用可能性。材料,不仅是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纽带,也是人类怎么样看待我们与这个星球之间关系的一种具象体现。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线性经济模式主导下,大量的材料在仅仅被使用一次后,就被焚烧或填埋,导致地球资源的逐渐匮乏,衍生的经济与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材料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且在不断加剧。

  “可持续”,在意的是如何平衡人类、环境和经济的健康,它是远大于“环保”概念的存在,是从原料,到生产,到使用,再到重生的“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和环境都健康,且具有经济效益甚至人文价值的材料。

  当我们讨论“材料”可以如何更加“可持续”时,也不单单是从材料为设计服务的角色,去寻找更多可持续的“材料选择”,而更应是从贯穿产品与空间的材料原料、生产、应用到再生“全生命周期”角度,系统化的思辨与迭代。

  为呼应国家双碳政策,针对此次展览主题,我们精选了48件来自“NANOxARCH (材料乘以设计)中国可持续材料系统”中可持续材料样板实物,且主要诞生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家机构与工厂。源于垃圾废材、负责任生产、健康零甲醛、可100%回收或在地降解、媲美传统材料的超高的性价比、可标准化大批量供应等,是此次呈现的材料的共同特点。

  在城市高水平发展的新语境下,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制约和潜力,充分拓展、调配、整合城市空间资源的综合职能,及时来更新城市观念、价值标准、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方法,兼备行政效率和专业洞察力,创造性地解决城市难题。

  Post-单元以专题视频呈现,关注社区文化、设计流程、行政制度复杂性之下的校园建筑实践,展示百校焕新模式怎么样才能解决社会、社区、文化、关系等问题的案例。总结反思在生产力发展中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沉疴痼疾,如何解锁社会和制度的枷锁,探索新型的甲乙方关系。

  设计创新亦需优化“常规”和“常识”并完善意识的主动性。“百校焕新”是一次空间与制度的双重实验,考验着政府、校方、建筑师们的诚意与各方智慧的韧性。

  本展览力图突破传统建筑展览的制式,以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和互动方法,为学界和公众带来针对校园、设计、教育的信息和思考。

  项目组团队:深圳大学建筑学院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板块)、NANOxARCH® 材料乘以设计(可持续材料板块)、蒋晟晖 (南方发芽乐高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