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data=datasource:2023092613bc1c1c30c34df2bcb8f52006178771 type=content

日期:2024-02-02 18:50:17 |   作者: 奇亿娱乐首页

  在云南,炸土豆片拌上辣椒粉不仅是一道传统小吃,也是很多人离开故土后无法割舍的家乡味道。只不过,这种特色小吃难以与满街的西式薯片竞争,美食爱好者只能寻着路边摊的烟火气才能觅得美味的滇式土豆片。

  2022年7月,一款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云南省农科院加工所”)与滇二娃生物科学技术(云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滇二娃”)联合研制的原切土豆片登上电商“货架”后,滇式土豆片在线上名气大增。有且仅有麻辣、胡辣两种辣味的口感设计让这款极具辨识度的产品迅速俘获一批无辣不欢的年轻人的心。

  滇二娃生物科技(云南)有限公司马铃薯种植基地(资料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在获得市场认可之前,这包土豆片经历了近4年的研发期,其间数次“踩坑”。企业曾斥资数百万元引进一条全新流水线,反复调试后却发现只能复刻西式口感,无法还原滇式风味。

  遇到难题的滇二娃敲开了云南省农科院加工所的大门,经协商,双方一同开展技术攻关。试验期间,团队每天吃着炸坏的土豆片品尝“失败的滋味”,从中发现快速入料并低温慢炸出锅的土豆片口感硬脆,且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料的香味。团队又通过反复试验,积累了关键的技术经验,直到无论用任何品种的云南土豆,都能保证始终如一的品质。

  为了做一包不同于传统的滇式薯片,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滇二娃从包装上突破传统,选择透明包装,在视觉上将消费者的眼球从避光包装的薯片上争夺过来。但原来使用的普通包装阻隔氧气的能力差,加上包装透光,薯片中的油脂极易被氧化,不仅影响了薯片的口感、货架期,还可能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南省农科院加工所预制菜与休闲食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丹建议将解题思路放在有过氧化铝涂层的包装袋上。“这种袋子的透氧率最低能降到1克/平方米/天,相当于普通透明袋的1/6。”通过进一步对包材的检测与薯片货架期加速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解决了企业需求。

  经过一系列技术升级,滇二娃薯片创造了日销售10万袋的成绩,重新定义了滇式薯片,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薯片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联农带农效果进一步显现。

  滇二娃生物科学技术(云南)有限公司马铃薯产品生产车间(资料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云南是中国马铃薯种植大省,也是全国人均马铃薯消费量较高的省份之一,各州市均有马铃薯分布,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

  过去,云南部分地区由于种植马铃薯品种陈旧、广种薄收,加上交通不便,销路难拓,薯农收入很低。但近几年来,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薯农不再为销路犯愁,运输销售更方便快捷,更重要的变化在于,云南本地的土豆加工厂慢慢的变多,对加工专用薯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薯农的年均收入迅速增加。以滇二娃的收购地寻甸县六哨乡五星村下洋洒拉村为例,一些大户的马铃薯种植规模在70亩至80亩,年收入可达50万元。

  土豆片的热销激发了企业收购原料的热情,为生产土豆片,滇二娃一年中要先后从云南省内多个地区采买马铃薯,现有签约和种植基地1万亩,平均亩产2.8吨,以合同、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户400余户,以保底价格确保农户受益,为农户托底。

  目前,滇二娃日处理马铃薯约60吨,年内预备再上2条1000kg/h的生产线吨。“我们每季的收购价随行就市,没有上限,但下限不能低于与农户签订的保底价。” 滇二娃总经理李艳琼表示,一包小小的土豆片补上了马铃薯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通过和云南省农科院加工所的合作,提升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希望能为更多薯农托底,让云南马铃薯从“救命粮”变为“富民薯”。

  200余人,65%以上为农村户口。随着滇二娃滇式土豆片在商超、电子商务平台的火爆销售,联农带农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云南省农科院加工所与滇二娃下一步将在新产品研究开发、原料采收、加工适用性研究、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云南省农科院加工所与滇二娃合作模式也为产学研合作做出了良好示范,企业带着市场需求和生产问题找到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发挥平台和人才优势,进行针对性研发,以市场导向疏通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促使科研转化的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以销量反哺科研,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完)(王海丹 满佳旭)